中国创新药让“造船出海”成为可能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曹伟新 当前,中国创新医药产业正以强劲势头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它们从十年前以仿制药为主,如今代表了全球创新药物业务开发(BD)交易的显着增长,在某些领域从“追随者”或“平行者”转变为“领导者”。借助政治支持、临床突破和资本支持,中国创新药物实现了从“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证券日报》记者对话医药行业多位关键人物,解读中国创新药的路径和征程。药物正在重塑全球格局。多重因素驱动产业现代化。十年前,大多数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仿制药的研发。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先生物科技公司积极在中国寻求创新疗法的合作机会。中邮证券研报显示,全球创新医药企业开发(BD)合作开发交易中中国项目占比从2019年的3%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13%,交易金额占比从1%大幅提升至28%。 IQVI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协议达到61项。在此背景下,中国本土资产交易总额持续上升,2025年上半年达到485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从10月开始,2025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单笔交易规模屡创新高。BD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体现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价值的认可。”高特嘉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孙家林表示。 “中国医药行业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以前是‘跟随者’,现在却是‘并行’,在一些领域做到了‘领先’。”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院长秦树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癌症领域,秦树伟表示,近年来,国家不仅高度重视癌症预防和研究的发展,也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利好政策发挥了作用对提高临床水平有很大作用。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药、消费品、新药’调整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二是我国拥有人才竞争优势和独特的工程师红利,形成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内生竞争力,企业和患者的资本投入。再加上市场优化、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生物医药创新。”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新赛乐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景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国创新的伟大变革e医药近十年来与数千亿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密不可分。 “创新必须靠人才和资金驱动,两者对于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都至关重要。”孙嘉林告诉记者。生物科技于4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开盘价为每股181港元,收盘价为每股205港元。当前我国创新药“走出去”趋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自身研发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开拓全球市场,在国际舞台上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英诺药业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代谢疾病领域的科学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 2025年1月银诺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创新药Ispaglutide alfa(商品名:银诺)已正式获批由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澳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该产品上市。作为全球第三家、亚洲第一家在人源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缓释剂(GLP-1RA)商业化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英诺药业的艾帕鲁肽α产品于今年6月正式获得澳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临床研究表明,艾帕鲁肽阿尔法非常安全,具有优异的降血糖和减肥效果,对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有很大益处。公司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开展减肥二期临床研究,同时也在积极考虑将产品出口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银诺医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徐文杰表示。埃塞卡尔告诉记者。谈及创新药公司“全球扩张”的话题,恒瑞医药董事、常务副总裁张连山告诉记者:“恒瑞医药正在以‘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两大支柱来追求创新医药。”我们正在推动药品的全球扩张。目前,公司已完成肿瘤、慢性病、代谢病等领域的综合设计,并与默沙东、默沙东等跨国制药公司建立了合作。”(GKA)记者谈公司全球首个新药Dooglietain的研发经验“创造一个新的原研药本质上是0到1的推进。以葡萄糖激酶激活剂为例。更多相关分子磺酸盐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许多跨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纷纷关注这一领域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来获得并达到降血糖的效果,因此该靶点不仅是“降糖工具”,还可以降低和升高血糖水平。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它也是一个监测血糖水平的血糖水平传感器。 ”

发表回复